蔡英地翻轉人生下半場 走出不一樣的路 會計師返鄉變青農 養鵝養出好生意 (2022-11-24 財訊 文/郭瓊俐.圖/本刊資料室)
根據《財訊》報導,沿海的雲林縣四湖鄉,東北季風已經刮起風沙;典型人口流失嚴重的鄉村,這幾年因為數棟矗立的太陽能建築,稍微改變荒蕪田園的地貌。建築物沒有傳出轟隆的機器運作聲,而是潔白、肥碩的鵝群在水池洗浴的呱呱聲。在生物安全管理機制運作下,養出的健康白羅曼鵝,送到各地鵝肉店,成為消費者喜愛的鵝肉料理。
人生勝利組 中年轉彎回鄉這是「向天歌創新農業」以密閉式禽舍養殖,成功取代傳統露天飼養鵝場的成果。負責人蔡英地是一個返鄉青農,但他的返鄉路,不僅是台北到雲林的距離,而是從會計師、財務長到「養鵝人」的巨大翻轉之路。
《財訊》報導指出,自小成績優異的蔡英地,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畢業後,考取會計師,進入全國前4大的「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在台北成家立業,成為父母親的驕傲。5年之後,蔡英地轉到科技大廠「創見資訊」任職,被外派到上海擔任中國區財務主管,再調回台北擔任管理處協理。事業一帆風順的他,卻在40歲那年,開始思考人生往後的道路,回鄉養鵝的念頭進入蔡英地腦海裡。
蔡英地表示,2015年台灣爆發歷來最大的禽流感疫情,全國的鵝場被撲殺超過8成,雖然父親那年為了照顧開刀的母親而退休,將鵝場租給別人,躲過災情損失;但是自認「靠鵝養大」的他,對鵝與土地的情感卻被召喚起來。蔡英地跟父親提起回鄉養鵝的事,遭到否決,「同時也還無法完全說服自己」,於是先換個環境,跳槽到中國寧波的台商公司擔任財務長。
兩年後,蔡英地認真思考返鄉問題,再度跟父親提起返鄉養鵝的事,這次父親答應了。
根據《財訊》報導,回想返鄉的過程,蔡英地指出,當時有多重考量,商業的考量是禽流感疫情讓台灣的鵝消失大半,鵝肉需求遠大於供給,有產業前景;親情的考量是回鄉照顧父母,因為身為長子長孫的他,無法看著父母在家鄉無人照顧地老去;此外,他對生長的土地一直有種責任感,很想發展出一套鄉村可運作的產業模式,將產業模式分享出去,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財訊》分析,禽流感疫情之後,農政單位推廣非開放式禽舍養殖,也就是密閉式禽舍,以阻絕野鳥與家禽接觸,降低禽流感病毒傳播的風險。2018年,他將父親1800坪的農地整平,建起全新的密閉式禽舍。沒想到,蔡英地回鄉的起點,卻是他與父親衝突的開始。…(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