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搶單 鴻海帝國岌岌可危!? ( 理財周刊 文.鄭國強)

富士康成香港水餃股,即使鴻海第3季季報出爐表現優於預期,各家券商報告給與「買進」評等,但是外資連日來卻持續賣超,到底怎麼回事?鴻海會喪失帝國版圖嗎?

電影「恐懼的總和」演的是美國人最不願意發生的情況—核子彈在美國本土爆炸造成巨大損害,今年來對鴻海集團(2317)來說,接二連三發生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幾乎就是郭台銘恐懼的總和。

自4月21日以來,港股代號2038的富士康(Foxconn International Holdings,簡稱FIH)從高點11.64元跌了76%,11月7日收在2.79元而瀕臨「雞蛋水餃股」,事實上,10月27日的股價的確收在1.7元港幣,讓人難以想像鴻海家族裡也會出現「水餃股」。


富士康淪為水餃股鴻海跟著下鍋

就在富士康股價下滑的同時,母公司在台股的表現也沒好到哪裡去,截至11月11日止,鴻海股價從190元跌落至67.5元,跌幅竟高達64.47%,同期間台股從9083點下滑到4638點,跌幅也只有48.93%而已,投資人心裡都在問,「鴻海到底怎麼了?」

鴻海才剛發布第3季季報,優於法人預期,野村證券(Nomura)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淨利比最保守的預期還高了17%」;除了巴黎證券、里昂證券、瑞銀證券直接對鴻海喊出「中立」或將評等由「買進」調降為「持有」之外,野村、摩根士丹利、花旗環球、瑞士信貸紛紛維持「買進」評等,未來1年目標價在96元到120元不等。

弔詭的是,儘管外資嘴裡喊買,手裡卻大賣股票。自去年9月持股362萬張創下歷史新高之後,便一路出清鴻海持股,今年10月31日只剩下342.3萬張,少了近20萬張持股,至11月9日為止,又連續賣了近8萬張,使得外資持股剩334.7萬張左右。一名法人嘲諷說:「鴻海讓外資看起來像精神分裂。」

事實上,市場的憂慮並非無所依據,最明顯的威脅來自比亞迪電子(港股代號0285.HK),該公司於1995年在深圳成立,以二次充電電池起家,2003年前開始從手機電池切入手機零組件市場,5年多來比亞迪的手機代工業務已涵蓋電池、鍵盤以及其他手機零件。


比亞迪如影隨形 富士康芒刺在背

若只是一家手機公司的成長擴充,沒道理讓鴻海如此在意,問題是自從比亞迪加入手機代工業務戰場以來,外傳5年下來竟然有近500名富士康主要幹部、員工跳槽至比亞迪,當中包括了高級技術人才和高層管理人員,不僅將技術帶到了比亞迪,往往也帶走了大筆訂單。

還有,從所有組裝的零組件進行垂直整合外,切割手機業務部門到香港上市、用低價搶單,比亞迪都跟著富士康的步伐亦步亦趨,走相同模式,據傳此事一直令郭台銘不安,終於對比亞迪提出訴訟,隨時公布訴訟進度,並求償人民幣50億元的天價。

2007年鴻海以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及深圳富泰宏精密名義在香港對比亞迪電子提出告訴,並對外公布「本公司再度呼籲比亞迪,應立即依法向有關單位及廣大投資人揭露所有重大實情,並再次呼籲香港證交所應更審慎把關確保上市公司及時依法據實披露重大訊息及細節,以保障廣大投資人權益。」

然而,比亞迪造成的傷害再加上全球景氣轉空,讓今年8月中旬富士康發布上半年獲利警訊,因為稅負、研發等營運成本上升,上半年獲利可能大幅衰退,股價掀起一波新的跌勢。


電容爆炸產品全數回收賠大錢?

對鴻海不利的事件,由法人圈一件件傳出,首先是鴻海出貨至HP的電腦中的電容發生瑕疵,因此整批產品回收,並換成國內廠商提供的被動元件後再重新出貨,此事讓原本獲利豐盈的電腦事業群被迫賠償給對方,使得年度盈餘目標大打折扣。

建弘證券投信投資經理謝杰良表示:「按照過往經驗,組裝廠就算因被動元件出了問題而賠償對方,通常會向被動元件商提出求償訴訟,就像是2006年立錡主機板電源管理IC出現瑕疵,主機板客戶對立錡求償4000萬美元一樣。」

這樣的事件屬於「重大訊息」,法人圈裡傳得沸沸揚揚,對於鴻海的業績與未來展望當然會有影響,究竟有多少數量的PC產品回收,又賠了多少錢回去,是所有投資人都想知道的事。因為僅屬市場傳言,本刊積極向鴻海發言人丁祈安求證這段「市場說法」,他的回應是「還需查證」,並且認為媒體應多注意鴻海營收成長的優異表現...。


◎精采完整內文請見《理財周刊》429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加密貨幣
比特幣BTC 68677.12 159.03 0.23%
以太幣ETH 3914.27 88.37 2.31%
瑞波幣XRP 0.527972 0.00 -0.05%
比特幣現金BCH 484.69 0.72 0.15%
萊特幣LTC 84.76 0.86 1.03%
卡達幣ADA 0.461294 0.00 0.64%
波場幣TRX 0.112073 0.00 -0.90%
恆星幣XLM 0.108659 0.00 -0.02%
投資訊息
相關網站
股市服務區
行動版 電腦版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依證券主管機關規定,使用本網站股票、期貨等金融報價資訊之會員,務請詳細閱讀「資訊用戶權益暨使用同意聲明書」並建議會員使用本網站資訊, 在金融和投資等方面,能具有足夠知識及經驗以判斷投資的價值與風險,同時會員也同意本網站所提供之金融資訊, 係供參考,不能做為投資交易之依據;若引以進行交易時,仍應透過一般合法交易管道,並自行判斷市場價格與風險。
請遵守台灣證券交易所『交易資訊使用管理辦法』等交易資訊管理相關規定本資料僅供參考,所有資料以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公告為準。 因網路傳輸問題造成之資料更新延誤,精誠資訊不負交易損失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