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今日新聞] 自1949年中華民國遷至台灣以來,一路從貧窮、落後,逐步發展為科技強勝的小而茁長強韌的經濟體,成為全球供應鏈中舉足輕重的一環。從過去的不被重視到如今的國際地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成長宛如青少年邁向成熟。
如今,我們應該放下過去的自怨自艾,以自主、自信的心態面對世界,以「自助自強」的戰略思維來維護國家利益。以下「9個思維」方向或能助中華民國在台灣穩健前行,應對變幻莫測的國際局勢。
1. 自主選擇敵友,不被外力操控
中華民國在台灣應該有權決定自己的敵友,而不是被迫選邊站。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國際地位和科技實力,使其不再僅僅依賴某一方的支持,而是有能力依據自身利益來選擇合作夥伴。選擇盟友應以互利共贏為前提,而不是因外界的壓力做出匆促決策。
2. 因敵尋友的風險:不應僅為對抗而結盟
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中華民國在台灣不應因敵而尋友,尤其不應為對抗一方而將自己過度依附於另一方。過於依賴強國只會削弱自身的自主性。相反,中華民國在台灣應該更強調自身的價值,與國際夥伴建立長期而穩定的合作,以避免捲入大國的紛爭。
3. 為友去對抗他國敵人?應以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利益為先
中華民國在台灣必須慎重考量是否應該為盟友的敵人出戰。任何行動應以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核心利益為基礎,而非僅是單純地響應盟友需求。國際間的衝突需理性分析,避免台灣因支持盟友而成為其他國家的目標。中華民國在台灣應確立清晰的國家利益,不盲從他國意志,保持中立與靈活。
4. 必須有致勝決心,並優先在他人土地作戰
若中華民國在台灣面臨無法避免的戰爭,應具備致勝的決心。戰爭應力求在敵方領土上進行,這樣才能有效避免本土損失。假若戰場在台灣本島,即便贏得勝利,中華民國在台灣仍將因毀壞的基礎設施,和受創的經濟而付出沉重,無法復歸以往的代價。為保家園完整,戰略上應確保中華民國在台灣,避戰、遠戰、不參戰是最優先選項。
5. 戰爭的代價:贏得什麼,付出什麼?
戰爭的勝利不僅是戰役的贏面,還包括戰後的損失評估。即使在戰爭中取得了軍事勝利,中華民國在台灣應該問自己:勝利帶來了什麼實質收益?付出的代價是否得償?國家資源有限,戰爭造成的損失可能是無法逆轉的。中華民國在台灣應盡量避免戰爭,確保發展不因軍事行動而中斷。
6. 避戰的策略:從對方角度思考並化解其動機
若能避免衝突,應首先考慮對方的動機,並從根源著手進行化解。了解對方的壓力與需求,以對症下藥的方式解決矛盾,而非僅止於表面回應。中華民國在台灣在國際間可利用外交和經濟影響力,促進互信,化解潛在敵意,實現和平共處。
7. 中國的定義、祖國的定義、統一的意涵
當前的「中國」和「祖國」概念與古代已有巨大不同。這些名詞是否依然與古時的思想一致?「統一」是否仍如春秋戰國般強調領土擴張?歷史中的中國經歷無數朝代,周、唐、清等各有不同的領土範圍和統治模式。中華民國在台灣應保持清醒,明辨時代變遷,無須將歷史的枷鎖強加於今日的國際認同上。
8. 中華民國在台灣為美抗中,軍費由誰承擔?
一旦中華民國在台灣選擇加入強國的戰略對抗,其軍費問題尤為重要。自費為他國對抗,是否真正符合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利益?若戰爭僅是為外部需求而發起,中華民國在台灣需謹慎考量軍費投入是否合理,確保不被大國博弈拖累資源。為他國對抗對手而付出,未必有益於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長遠發展。
9. 自費抗中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長期利益
中華民國在台灣若自費為他國對抗,是否真正能獲得等價回報?若僅是短期的戰略利益交換,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長期發展未必有益。中華民國在台灣應確保每一分資源的使用都符合自身長遠利益,而非僅是他國計劃中的一環。自費抗衡的行為應慎重評估,避免成為他國政策的籌碼。
中華民國在台灣已經走過從落後到自信成長的歷程,如今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應以「自助自強」的思維來應對挑戰。透過自主選擇敵友、建立穩定的盟友關係、謹慎衡量戰爭的代價,中華民國在台灣能夠在全球化浪潮中立足。
面對未來,中華民國在台灣應保持自信與理性,以清晰的戰略方向,引領國家走向穩定、和平與繁榮的未來。
●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高端策略顧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opinion@nownews.com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