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TSLA.US)執行長馬斯克在今年的年度股東大會上發布了一張Optimus機器人的照片,並於九月人工智慧日(AI Day)當天,讓這個機器人的原型自行步出舞台、向觀眾揮手致意,高約一七○多公分,重達近六○公斤的它隨著音樂扭動搖擺,也承載著馬斯克「機器人未來將比汽車更有價值」的遠大念想。
另一頭零售巨頭亞馬遜(AMZN.US)則在倉儲自動化技術再下一城,推出進化版的新型撿貨機器人Sparrow,透過電腦視覺和AI技術「偵測、拿取和處理單一貨物」,可辨識多達上百萬種的倉庫存貨,並將貨物用機械手臂取出後送去包裝區,將在未來省下大量的勞動人力,而亞馬遜自收購機器人新創Kiva,創立機器人部門至今已過了十年光陰,當中陸續導入倉儲機器人Kiva、Proteus、包裹分類機器人Cardinal和Robin等超過五二萬個機器人設備,為物流自動化帶來極度的競爭優勢和成功。
四大機器人家族稱霸國際
顯然,近兩年在疫情、斷鏈、多國出現缺工背景下,從工業到服務型機器人需求均大爆發,而因應AI、物聯網、大數據等趨勢成形,促使世界各國無不積極發展智慧製造,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資料顯示,二○二二年自動化與機器人的全球產值總計上看二六六九億美元,全球工業用機器人安裝數量從二一年三○六萬台增加至二二年的三一五萬台,未來兩年還將逐年成長,而根據freedonia research報告,單看服務型機器人二一年的成長性,年成長更高達十八%,甚至高於工業機器人的五.五%,產值達一七八億美元,也足見服務型機器人早已大範圍地深入你我的生活圈。
盤點一下全球大型機器人製造商,有幾家國際公司特別值得矚目,譬如歐洲的庫卡、ABB、日本公司安川(Yaskawa)、發那科(Fanuc)等,這些四大機器人家族,在國際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成本結構來看,其中的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占機器人整機成本逾七○%以上,也是工業機器人產業中利潤最高的一環,不過這些大廠皆有自行開發控制器,其餘的伺服電機、減速器等則多選擇外購,由日本松下、三菱、富士、德國廠商倫茨等供應伺服電機;日本納博特斯克Nabtesco、哈默納科Harmonic Drive等提供減速器。
因為控制器又堪稱「機器人的大腦」,分成軟硬體部分,一個負責控制機器、一個負責控制算法,為了能確保穩定性和產品維修體系,各家大廠都選擇自行開發、設計,也成為機器人製造商核心技術所在,台灣雖然在高階領域技不如人,不過在數百家電子公司、傳產龍頭帶頭加入機器人這場賽局之中,也讓這塊龐大的市場在台灣落地形成產業聚落。(全文未完)
全文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224期精彩當期內文轉載》
◎封面故事:車用鏡頭廠搶占新藍海
◎特別企劃:外資休假去 內資啟動彈升模式
◎焦點議題:PA族群明年有望重拾成長
◎國際趨勢:電動車普及 碳化矽需求起飛
◎中港直擊:陸新興電動車轉盈待可時?
◎產業脈動:台積電先進製程鞏固競爭力
【最新活動看板】
◎訂先探四期免費送台股四大名師分享會
◎加入先探Telegram掌握第一手投資情報!
◎跟著生技女王腳步,奠定生技產業基本功
◎訂先探一季免費送《膽小者 的股票獲利法則全圖解》
◎先探週刊週年回饋感恩祭,訂一年52期優惠NT$6,600元
◎【免費講座】林家洋分析師教你利用K線理論,掌握力量變化點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