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留強汰弱」的投資策略,對於一般人而言,最大的挑戰就是得面對實現虧損的壓力,畢竟汰弱的過程,往往都是賣出近期股價表現較不好的股票。
如何化解對虧損反感的壓力?是投資人必須得去克服的心理議題,在此,慶龍提供兩個自身的看法:
(1) 眼光放在總體資金的報酬,而非單一個股的操作。
投資其實就是在強調資產分配的最大效用,換言之,總體資金的正成長,才是我們要去追求的目標,而過程中單一個股的買賣,只不過是實現這個目標下的一個手段。
一檔股票的虧損,並不代表總體資金就是虧損,因為只要透過合適的投資組合規劃與大賺小賠的原則,依然可以輕而易舉就創造出總體資金正成長的目標。
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題,假設買了三檔股票,投入的資金都一樣,而兩檔股票各賺了30%,即使有一檔股票賠了15%,但仍不影響整體資金正成長的目標,以上述為例,投資報酬仍有14.58%(0.33*0.3+0.33*0.3-0.33*0.15=14.58%)。
(2) 機會成本的概念。
根據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所謂的「機會成本」指得就是放棄其它機會的成本,換言之,「機會成本」也可以說是最佳化的選擇價值(the best alternative),將資源(資金)集中在最有效的用途(股票),才能創造出最大的效用(報酬)。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孫慶龍的投資部落格》網址:sie.com.tw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