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泉富
英國脫歐事件引發英鎊重貶,攪亂了全球股、匯、債市,儘管英國財政大臣歐斯本(George Osborne)出面信心喊話,強調英國經濟強韌,且政府針對脫歐已有萬全應變計畫,英鎊期貨仍在截稿前(六月二十八日)持續下滑,最低對美元達一.三一三三元,創一九八五年以來新低價,而規避風險的資金也將全球公債價格大幅拉高,具指標性的美債期貨也創了歷史新高。 由於整體事件包含了不少政治因素的成分,影響的範圍與程度擴大許多,時間效應也將拉長,對歐盟這個單一市場經濟的影響更不在話下,間接影響亞洲依賴出口貿易的國家是必然的。
現階段英國國會網站上要求政府再辦一次公投的連署人數已逾三百萬人,遠遠超過所需十萬人門檻,依規定國會可將此議題納入議程舉行辯論。 但英國首相已表示不會舉行第二輪公投,啟動《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將交由國家決定,並將設立專責部門就英國脫歐事宜開展基礎工作。
境內三五○家銀行 遷移至新的「合法」總部
從公投退歐到實際退歐的路,英國還有長路要走,但資本的移動只會加速不會停歇,藉由英國獲得進入歐盟其他國家「準入權利」的機構,營業許可問題將立即浮現。 例如金融圈的美國銀行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美銀等,將需要一個新的合法總部,因此,開始準備把部分業務轉移到都柏林、巴黎、法蘭克福等地。
這一部份對金融資本移動的影響是巨大的,英國金融業收入幾乎占歐盟所有金融業收入的四分之一,在英國營運的三五八家銀行,只有八家總部設在歐洲其他地方,從業人員的移動、經營成本的增加、受到各國的監管、面臨更多限制,這都是不小的問題。
目前歐盟部分成員國已開始急著幫總部設在倫敦的歐洲藥物管理局(EMA)和歐洲銀行管理局(EBA),尋找新的落腳處,牽扯到歐洲製藥業也是始料未及。預期和英國脫歐一樣,欲將EMA與EBA總部遷移,恐怕也要歷經冗長的程序,歐盟會員國之間須進行長時間協商。
而英國與歐盟為期二年脫歐談判協議,過程繁雜,政經變數又多(義 、法、荷等國恐群起效尤),此次公投的結果必然會造成蘇格蘭國家黨「重新主張蘇格蘭獨立」,這將是影響經濟與金融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這齣脫歐大戲可能尚未真正落幕。
目前脫歐派在歐洲已經成了不可忽視的力量,是「去全球化」或「保護主義」的抬頭,也是各國潛藏的不定時炸彈,歐盟是否瓦解的變數,即使機率小也很難排除,萬一引發市場對歐元體系的不信任,將是威脅歐洲與全球政經穩定的最大變數,也是這次英國脫歐公投真正的風險所在。
景氣脫離谷底已確定 復甦強度待確認
依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所做的評估,英國脫歐,實質GDP會比不脫歐少了五.六%,歐盟所受的影響則在○.二~○.五%之間。了解外在風險之後,接下來必須審視景氣基本面。 國發會日前公布景氣對策信號分數,五月景氣綜合判斷分數一口氣增加了三分,成為二十分,創去年四月以來最高分,景氣燈號亮出連續第二個黃藍燈;領先指標更出現連續二十個月下跌之後的首次回升,景氣已開始脫離谷底,出現回溫跡象。
五月景氣對策信號分項中,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已由綠燈升至黃紅燈,為去年二月以來首次亮出代表景氣轉熱的黃紅燈,代表企業投資進入良性循環;工業生產指數及製造業銷售量指數也由代表景氣低迷的藍燈回升至黃藍燈。 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亮出黃紅燈,主因為電子零組件與半導體設備大幅擴增所致。五月半導體設備進口成長七八.二%,為過去一年最佳成績。
五月電子零組件進口增幅一三.五%,創去年二月以來新高,電子零組件屬中間財,反映終端消費財好轉,景氣脫離谷底已確定。 不過,還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雖然領先指標出現連續二十個月下跌後首度回升,但連續性不足,仍需觀察;同時指標雖連續三個月回升,但升幅僅○.五六%,相較過去的慣性,強度不夠。 尤其,以上數據是英國脫歐事件之前統計的,是否禁得起考驗,仍需時間驗證。
另一重要數據,台灣六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為七八.三六點,較五月下降一.四六點,且物價水準、就業機會、國內經濟景氣、投資股票時機、家庭經濟狀況及耐久性財貨等六大指標全降,顯示民眾對未來半年仍偏悲觀,會影響部分國內投資。
這次調查期間在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出爐前,並未反映這個新變數,否則指數可能更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國際游資充沛是兩面刃
過去一再提及,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幅度拉高,波動風險爆增,乃源自於全球資金存量過大,單是處於負利率的公債就高達十.四兆美元,游資一直苦於無處宣洩,也未大量被導入實體經濟(投資方也怕產能過剩),最後當然四處作怪。 全球股市、匯市、或者債券市場劇烈震盪,將會是常態,是「熱錢流竄」的必然結果,就如極端氣候一般。
舉例而言,德意志銀行對全球對沖基金進行調查,在二○○五年管理資產規模總額為一.五兆美元的對沖基金,到了二○一六年已經翻倍至三兆美元,連許多原本是穩健投資的長期基金(如退休基金),平均也有八%的資產配置在短線進出的對沖基金。
這筆龐大的資金流動快速、採取高槓桿倍數,執行操作與平倉償還往往對銀行體系造成強大的衝擊,是金融市場大漲大跌的真正起因。 但如果適當的預防或引導,也能讓產業結構轉變的過程,與社會資源的投放,變得更有效率。 投資人經由資本市場的適當參與,只要風險控管得當,也能滿載而歸,不必因噎廢食。
金融市場動盪 是危機也是轉機
嚴格來說,任何股票市場的大幅動盪,是危機也是轉機,端看投資人是否能安然存活,還是被判出局。對不善於風險控管的人,或擴張信用的人,任何較大的波動都是危機,容易被判出局;事過境遷,再好的機會都與你無關。 對於風險控管執行力好的投資人,因為市場存活率高,每次世界級的金融動盪都是轉機,「遍地黃金,俯拾皆是」的情境,他都能參與。所以,風險控管是投資過程的精髓之一,投資人須切記。
目前國際政經變數仍多,景氣復甦力道仍待觀察,如果投資人滿手股票,則適當的減碼或停損,將是必要之惡,應留給自己一些應變的空間。至於持股率極低,甚至零持股的投資人,不必因噎廢食,將過去我們提過的口袋名單,重新檢視。 投資人可以衡量一下情境,在產業趨勢向上的前提下,如果個股的現金殖利率之回報,與個人付出的機會成本相比較,如果可以接受,就建立適當的投資部位,總持股率約五○%左右,進可攻退可守。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