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龍在觀察兩岸產業合縱連橫的過程時,察覺出一個非常不同的營運思維,台灣企業家對於透過合併來擴展事業版圖,其思維仍是停留在「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策略,反觀中國大陸的企業家卻大膽提出「羊毛出在豬身上」的策略,來向外發展與購併。
兩者的差別,就在於前者認為企業向外購併所需的錢,是從公司帳上現金,或銀行借款取得,例如日月光(2311)分別以每股45元,以及55元收購矽品(2325)股票,其資金就是來自公司的帳上現金與銀行借款,但中國大陸的思維,卻認為產業購併的錢,主要是來自資本市場,而非公司本身。
套句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的論點:「羊毛出在豬身上,產業的錢來自資本市場,你不讓它賺錢,它就不跟你幹了,就沒錢了。」
平心而論,慶龍第一次聽到這番談話時,心中確實產生了一些疑惑,但在對照目前兩岸股市的活絡度之後,終於明白與理解其中的差異。
舉例來說,2015年10月底紫光透過旗下的同方國芯宣布入股力成(6239)25%的股份,此入股案至今還未通過台灣經濟部的同意,但同方國芯的股價就已經領先大漲超過1倍,股價從9月時最低的25.72元,上漲到2015年11/20時的73.29元,而市值暴增的同時,也讓紫光累積更多的籌碼,可以進一步宣布後續入股南茂(8150)、矽品的投資決策。
這次紫光雖然表面上砸下了約800人民幣宣示入股力成、矽品與南茂,但背後的資金,卻完全出自於資本市場,這是一個簡單的財報計算,同方國芯過去一年EPS為0.56元,若能順利入股台灣的封測公司,在認列相對比率的獲利之後,其EPS不僅將可提升到2.05元,其公司市值更可暴增超過900億人民幣(市場給予105倍的本益比),換言之,即使紫光大手筆地拿出800億元人民幣入股台灣封測廠,最後非但一毛錢不用出,還倒賺100億元。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孫慶龍的投資部落格》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