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立法院程序委員會審議總預算案引發爭議, 國民黨立委羅廷瑋在表決時未舉手支持封殺預算案, 遭到黨內外議論紛紛。知名評論員黃暐瀚對此事件進行了深入分析, 指出立委在面對黨意與民意時的兩難處境。
上週二(9月26日)立法院程序委員會召開會議, 審議是否將總預算案排入院會議程。國民黨主張封殺預算案,不讓其進入院會討論。然而, 國民黨籍立委羅廷瑋在表決時未舉手支持黨的立場, 引發黨內不滿。
黃暐瀚指出, 羅廷瑋代表台中市第六選區(中區、西區、南區、東區)。這個選區過去十多年來一直由民進黨籍立委當選, 直到2022年羅廷瑋才以微弱優勢險勝。黃暐瀚分析, 羅廷瑋可能是考慮到選區民意, 不願在程序委員會留下封殺預算案的投票紀錄。
事後, 羅廷瑋公開道歉。黃暐瀚認為, 羅廷瑋不舉手是怕被綠營支持者討厭, 道歉則是怕被藍營支持者討厭, 結果可能兩邊都得罪了。
除了羅廷瑋事件, 黃暐瀚還提到國民黨籍原住民立委黃仁原本有意爭取擔任國防外交委員會召委, 但最後被黨要求讓位給民眾黨。黃仁最後選擇缺席投票,放棄爭取召委一職。黃暐瀚指出, 這顯示了黨意壓過了民意, 因為黃仁的選民並沒有要求他讓位給民眾黨。
黃暐瀚強調, 這些事件凸顯出立委在面對黨意與民意時的兩難。他引用自己2015年的一篇文章, 指出區域立委應該更多考慮選區民意, 而不分區立委則應該更多遵從黨意。但實際上, 立委往往需要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另一方面, 黃暐瀚也談到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近日在聯合國大會前夕的表態。賴清德透過視訊, 向國際社會表明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的立場, 強調不會與中國簽署和平協議。黃暐瀚表示欣賞政治人物有一說一, 公開表態的勇氣。
黃暐瀚指出, 有觀點認為賴清德此舉可能增加兩岸緊張, 但也有人讚賞他清楚表態。他認為, 政治人物應該清楚表明立場,讓選民有所選擇。如果立場與多數民意相左,自然會在選舉中得到檢驗。
黃暐瀚總結道, 這些事件展現了台灣民主政治中黨意、民意與個人立場的複雜互動。立法委員作為民意代表, 如何在黨的要求、選民期待與個人理念間取得平衡, 考驗著每一位政治人物的智慧。他強調, 未來的選舉結果, 將是檢驗這些政治人物選擇是否正確的最終標準。
更多精彩內容請收看品觀點之暐瀚觀點。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