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君:是該留意原料藥股的時候了! (2013-03-08 先探投資週刊 徐玉君‧文)
三月十一至十四日在紐約舉辦的全球第二大原料藥展(DCAT),吸引全球眾多原料藥供應商齊聚參展,由於該展有別於歐洲及中國原料藥展,屬於半開放式的閉門會議(每家原料藥業者都有鎖定的客戶進行單獨會議),因此牽線接單的機會大於其他展覽。
到期高峰商機逾千億美元再者,時序進入專利藥到期高峰,學名藥廠蜂擁搶食,這對上游的原料藥及中間體廠商而言,是個有增無減的利基市場。
在製藥產業上中下游供應鏈中,原料藥產業扮演了中游重要的關鍵原料供應角色;其中上游就是藥品研發公司(包括新藥研發、學名藥廠商等);中游就是原料藥,原料藥廠可以利用化學合成、萃取或發酵技術,合成有療效的有效化學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API),當然這些化學原料藥廠也生產醫藥用中間體(Pharmaceutical ingradients),之後原料藥廠生產的有效化學成分,再經由下游廠商進一步加工,加入賦型劑(Excipients)製成病人使用的藥品(顆粒、膠囊、針劑或其他形式的藥物上市),就是完整的製藥業的供應鏈。
所有的產業前景,都看下游的景氣需求概況,因此誰會買原料藥?景氣如何?競爭態勢又是如何?是觀察原料藥的重點。原料藥的下游客戶就是從事具專利保護的新藥開發商與銷售藥廠(大型的國際藥廠與代表生技產業的很多新藥開發公司),或是等著專利過期的學名藥廠。
競爭激烈 各擁利基出頭擁有藥品專利的原廠,為了保護其原來市場不被學名藥蠶食,絕對不會提供原料給學名藥廠,因此多數的原料都是自行供應(尤其是大藥廠,部分較小的研發商會委外,但都與原料供應商簽具保密協議)。因此,這些不會提供專利藥的成分、來源、製程的新藥,也會成為原料藥廠的另一個生存管道,進行高單價、高技術的專利藥成分研發及分析,將來提供學名藥廠進行專利到期後的第一時間搶市商機,也會成為原料藥廠的關鍵競爭力。
問題是專利藥與學名藥有何區別?學名藥何以成為原料藥廠的主要獲利來源?由於降低醫療給付是全球的趨勢,使得學名藥的藥品在歐美醫藥市場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價格相差近十倍)。再者,許多重要藥物的專利自一○年開始相繼到期並進入高峰期,加上人口結構的變化,老年者及相關疾病的數目增加,對於藥品的需求相對提高。由於品牌藥藥價始終高居不下,健保醫藥支出年年升高,為兼顧醫藥的質與量,各國在健保財政壓力下,鼓勵學名藥的使用。
這包括美國一○年三月通過的健保改革法案,將未納保的三千三百萬美國民眾納入健保保護傘之下,以及中國在○九年三月推出的三年八千五百億人民幣的醫療改革計畫,還有日本在○五年修改的藥事法,允許進口國外的學名藥,藉此降低藥價。因此,整體趨勢對學名藥市場來說,都是潛大的商機,成長可期。
且根據Frost & Sullivan預估,全球學名藥市場產值將自一○年的一二三八億美元,成長至一七年的二三一○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九.三%。而在學名藥廠中,同時具備生產原料藥能力的業者少之又少,必須依賴專業的原料藥廠提供原料。
問題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專利藥到期,加上新藥上市數量不足,歐美大型藥廠的銷售收入增長緩慢,為了維持利潤,歐美大型藥廠採取了精省人力,將研發和製造向亞洲國家轉移,來降低運營成本。
另一方面,為了在亞洲快速成長的醫藥市場上能夠分杯羹,歐美藥廠均積極擴展在中國、印度等地的業務,以更貼近市場需求。目前世界各國使用中的原料藥約有四千種,國內經常使用的約有一千種。生產原料藥的公司有兩種類型:一類是以生產價值低、規模大、應用領域廣的大宗原料藥公司,產品如抗生素、維生素、氨基酸和有機酸;另一類則是生產規模較小、種類多、活性高的特殊原料藥,包括抗癌藥物、激素等為主的公司。特殊原料藥附加價值高,相較於傳統原料藥來說,擁有更高的競爭優勢。(本文未完)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716期
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
◎封面故事:建大、桂盟穩步騎上坦途
◎中港專論:人民幣投資面面觀
◎多空風向球:三大法人動向主導盤勢
◎產業脈動:是該留意原料藥股的時候了!
◎特別企劃:華碩 獲利、股價同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