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取消ECFA關稅減讓 學者:藉台美友好助傳產轉型


中國宣布取消ECFA部分關稅減讓,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認為,受影響商品占出口比例較低,對整體經濟影響有限,但傳產與中小企業處於弱勢地位,政府應協助轉型分散市場,趁著與美國友好之際,爭取更緊密合作關係,謀求雙贏局面。

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5月31日公告第2批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清單。公告顯示將在6月15日起,中止134個原產於台灣進口商品的關稅減讓,包括潤滑油基礎油、競賽型自行車、部分紡織品等。

經濟部表示,受影響產品去年輸中金額估計約98億美元,占台灣對全球出口比重約2%,評估對台灣的衝擊應在可控制範圍,經濟部已備妥政策工具,協助產業升級與分散市場。

王健全分析,中國取消ECFA部分關稅減讓,受波及產業多以傳產居多,占出口比重不高,對整體經濟成長率的影響有限;但必須留意,傳統產業、中小企業僱用的就業人口不容忽略,傳統產業現正面臨中國經濟弱化、取消ECFA部分關稅減讓、台灣無法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多重利空夾擊,「大環境對他們比較不利」。

王健全表示,高科技產業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確實為台灣經濟貢獻良多,但政府鞏固產業優勢的同時,也要注意傳產相對比較弱勢的問題,應更積極協助弱勢產業分散市場。

近年台美關係緊密,王健全認為,台灣分散出口據點與美國去中化的利益一致,台灣政府應向美國爭取更多合作機會,同時布局印度、墨西哥等市場。

王健全說明,傳產及中小企業因資源有限,要分散出口據點,政府宜扮演更積極角色;對產業而言,東南亞市場通常會是首選,但東南亞市場與中國經濟淵源較深,台灣政府施力點有限,不妨藉著與美國往來日益密切,又有洽簽相關協定的同時,爭取更多經貿合作,扮演「利益共同體」,尋求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