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楊威利/地表最強戰車抵台
台灣向美國購買的108輛M1A2T戰車,首批38輛已運抵台北港。M1A2T戰車車身低矮,可降低交戰時的被彈率。(圖/軍聞社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先說結論再論述。
※戰車不是無敵,攻擊拳腳很近。
※台灣未來戰場上的戰車。
新聞
12月16日清晨,台灣向美國購買的108輛M1A2T戰車,首批38輛搭乘長榮貨櫃船長親輪(EVER MILD)抵達台北港,這新聞堪稱12月點擊量最大的軍事新聞。
※戰車不是無敵,攻擊拳腳很近
M1A2T戰車號稱地表最強戰車,這種論述出來後,英法德這三個國家很可能心生不滿,因為這三個國家分別有相對應的戰車,例如挑戰者二式、雷克勒與豹二A8戰車等。美系戰車之所以被誇耀成地表最強戰車,主要是因為M1戰車車系產量很大,最重要的是有美軍長年派駐在外的使用與征戰經驗,因此獲得地表最強戰車的稱號。
M1A2戰車防護力上來說有衰變鈾裝甲、鋼板、陶瓷裝甲等保護,衰變鈾是發展核武的附加產品,美國境內並不缺乏。攻擊力上也由105公厘主砲換裝成120公厘主砲,並以貧鈾彈增加攻擊力,機動性上也有燃氣渦輪引擎提供動力,讓這輛裝甲巨獸可以有70公里的時速,的確夠強。
但戰車砲的射擊距離卻相當有限,2000-3000公尺的射擊距離雖然可觀,但在野戰火砲動輒10公里的範圍內根本是小兒科,一次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的火砲就成為戰車的天然剋星。
二次大戰時航空器則為戰車的另類剋星,在攻擊機上加裝37公厘機砲就能攻擊戰車,例如德軍的Ju-87G這類攻擊機。越戰時期興起的直升機也是戰車的剋星,1973年贖罪日戰爭中則是凸顯反戰車飛彈的價值,當時也興起第一波戰車無用論的浪潮。俄烏戰爭中則是突顯無人機的價值,例如彈簧刀300這類自殺無人機,或是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這種光纖線控的無人機很難被反制。
上述這些武器與裝備,其交戰距離都超過戰車砲的2-3公里,這是俗話說陸軍拳腳短的原因。我們之所以不鼓勵軍方動輒以地表最強戰車來宣傳的原因,不僅在於戰車砲的射擊距離短,還在於心理因素,一旦接裝的M1A2T戰車被擊毀或是出現訓練傷亡,難免會讓外界奚落一番。更麻煩的在於民心士氣,一旦M1A2T戰車被打垮,大眾難免會有地表最強的武器都被打垮了,不妨算了投降的想法。
※台灣未來戰場上的戰車
既然戰車面對這樣多的攻擊利器,台灣陸軍還購買108輛M1A2T戰車做甚麼?那得問大眾期待這些戰車要做甚麼?就目前已知的裝甲單位任務來看,戰車主要是擔任打擊任務,基本上來說是機動單位,因此像漢光演習期間,大眾所熟知的灘岸打擊、重要目標應援、反擊與圍殲敵傘兵都是戰車的任務,重點是這些任務其他單位與武器做得到嗎?要討論,如果陸軍高司還是認為這些任務要由戰車執行,那未來台灣買更多的M1A2T戰車也是有可能的。
但若要戰車繼續在這種充滿各類武器的高風險作戰環境下遂行任務,很可能必須再升級這些戰車的其他配備,例如用戰利品主動防禦系統(APS)對抗來襲的反戰車飛彈,裝甲縱隊後方有防空小組處理敵航空兵力,反無人機干擾/雷射車對抗無人機。裝甲縱隊這些武器可應對敵戰機、直升機、反戰車飛彈、無人機等,等一切威脅都排除在外後,敵對雙方才有可能上映類似1943年普洛霍羅夫卡(Prokhorovka)那樣的戰車大決戰。
台灣陸軍過往裝備大量戰車,計有CM11、CM12與M60A3戰車,目前只剩M60A3與CM11撐場,陸軍各旅雖以聯兵營的方式編成,但裝甲與機步的區別不大,只不過是聯兵X營配置2連戰車、1連甲車,或是聯兵Y營配備戰車連1,甲車2連的差別,都用得到戰車。
在台海防衛作戰中,戰車上映大決戰的情況可能不會出現,因為真的等敵主戰車上岸時很可能是重裝備上岸,準備鞏固並攻佔其他目標所用。戰車未來的主要功用很可能是提供一種重裝載具,在裝甲縱隊內提供組員較好的防護載具,主要擔任類似海軍護航的任務,將各類載具送到指定位置以發揚火力,這些單位很可能是建置內的120公厘迫擊砲組,或是未來專門載運遊蕩式彈藥無人機的運載甲車,戰車真的只能當作護駕保鑣。
這種說法在步戰炮為主戰兵科的軍官眼中頗不是滋味,不過戰車本身的交戰距離就很短,加上現在戰場上充滿了各式想要擊毀戰車的武器,戰車本身反而成了要被保護的對象,與其他甲車相比就是皮(裝甲)比較厚而已,戰車砲的價值真的越來越低,不要再緬懷二次大戰或是電影情節會比較實在。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