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宏誠風聞奏事》美國選舉是要選賢舉能嗎?
在川普首次當選總統的2016年,英國《牛津辭典》選出的年度代表字為「後真相」(post-truth),原因之一即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說明了選舉投票制度在自媒體興盛後,使我們走向了沒有真相或不需要真相的「後真相」時代。在他再度當選總統後應會有所推展,難道這是美國選民認為應「賢者在位」的選擇?還是川普能夠保護多數美國白人的利益?(圖/取自網路)
作者/桂宏誠
美國總統大選普選票開票結果,儘管未來在12月還有選舉人團選舉人投票,才算完成程序,但由於選舉人團選舉人投票已成形式,所以川普可謂已確定當選美國總統。在這次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的選戰攻防,從年齡、族裔和移民等牽涉到歧視的議題,以至於婦女墮胎自主權及外交政策,無非都是想投選民之所好。
美國作為世界自由民主國家的典範,如此設定議題以爭取選票的選戰操作,相信台灣選民應會覺得理所當然。只不過,台灣選民應該也同意選舉是要「選賢舉能」(與是舉的古字),並以為西方的選舉也是為了選賢舉能。
然而,美國總統候選人陣營在造勢助選活動時,甚至還出現了以「垃圾」侮辱對手的歧視性及純吵架的言論。此一情形,難道可理解為是向選民證明自己的「賢能」?今年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演講及出版《三民主義》百周年,我們可從他在百年前已構思和撰述的民權主義和相關文獻中,看出他所認為的「選舉」之意義。
中山先生考察過美國的選舉實況後,他認為「黠者得乘時取勢,以受其欺」,而所選之人「其真實學問如何,每易為世人所乎」。因此,民權主義雖順應了世界潮流而移植西方的election,但卻將之融入中國傳統的「選賢舉能」思想,並非將翻譯為「選舉」的election,相同於西方而視為選出多元利益的代表。
質言之,西方自由民主體制中的election,是要選出能夠保護各種選民利益的代表,並以此程序來體現「人民自己做主」的「假設」。而中山先生移植西方並經「創造性轉化」後的選舉,則是要先透過考試制度的篩選,始能取得候選資格,以確保當選者具備為國家貢獻的基本能力條件。同時,中山先生主張總統由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出,也是要使國民大會代表先通過考試和選舉的檢驗,再由其等審慎選出「賢者在位」的總統。
川普在第一次參選美國總統的選戰中,就表露了以口頭或在網路上散布抹黑對手的「選戰技術」。而這些假訊息即使很快地就被揭穿,但他仍繼續「拗」下去,或創造新的不實訊息或指控。
也因此,在川普首次當選總統的2016年,英國《牛津辭典》選出的年度代表字為「後真相」(post-truth),原因之一即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說明了選舉投票制度在自媒體興盛後,使我們走向了沒有真相或不需要真相的「後真相」時代。
不僅如此,川普四年前競選連任失敗時,竟還煽動支持者攻入了國會山莊。而川普重視「白人優先」及敵視移民者等政策,在他再度當選總統後應會有所推展,難道這是美國選民認為應「賢者在位」的選擇?還是川普能夠保護多數美國白人的利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桂宏誠,公務人員高等三級考試及格,三進三出政府機關。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和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校名都不怎麼政治正確。目前擔任生涯第一個工作機構民主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