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京華城容積率案 都委會合議制市長無權下指導棋


針對近日備受爭議的京華城容積率案,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昨(15)日在YouTube節目「柯P揪時在」中提出回應。他表示,容積獎勵的決定都是透過都委會合議制達成共識,身為市長並沒有任何權限能夠下指導棋。



對於台北市議員許淑華質疑,京華城容積率從560%提高到840%是柯文哲給予威京集團的超大禮包,柯文哲解釋其中30%是容積移轉,需要購買取得;另外20%容積獎勵則是經過都委會討論決定,並非隨意給予。



台北市議員簡舒培則質疑,柯文哲曾親自蓋章、交辦增加容積獎勵,對此柯澄清:「這叫做轉送,不是交辦。」他說明,廠商陳情後會先轉給都發局,經專案小組研議並公開展示一個月,若無異議才會送都委會審議。審議通過後,還會再送到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



而台北市議員游淑慧指出,京華城案關鍵會議中官方委員有75%缺席。柯文哲對此反批:「連都市計畫委員會跟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這2個不同機關都分不清楚。」他也笑稱,台灣每2年就有一次選舉,難道要因此就乾脆做一年、休一年嗎?



對於藍綠議員指控柯文哲「交辦」增加容積獎勵,柯認為這根本是惡意抹黑,重申他只是「轉送」而已。他也解釋,京華城容積率從392%調整到560%,是按照監察院的糾正處理。因為京華城原為工業區,要變更為商業區需捐30%土地,而京華城不僅捐地,還出資2億元蓋台北偶戲館,監察院認為應依商業區容積率560%核給。



事實上,台北市政府先前擬定「南松山計畫」,規劃從國父紀念館、大巨蛋、松菸、松山機場到北邊的南松市場等地區的軸線發展,京華城剛好位在範圍內。不過柯文哲強調,雖然有此發展計畫,身為市長他也不會對單一個案下指導棋,何況都委會本就採合議制。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王玉芬表示,公共設施保留地的解編確實涉及公共利益,應審慎評估對環境及居民的影響。而容積獎勵與容積移轉需符合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等相關法規,主管機關在核給之前,也應進行專業審查並廣納各界意見,以維護大眾利益。



針對京華城案,也有部分網友提出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台北市近年推動多項重大建設,勢必帶動特定區域的發展,主管機關在審核容積率調整時,應兼顧廠商投資誘因及公共利益。但也有網友質疑,柯文哲過去曾以「輕重點」催生大巨蛋案,現在面對京華城案卻又表示無權介入,難免讓人覺得態度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