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買幣也能愛地球 HOYA BIT 交易所榮獲 ISO 雙認證 加密貨幣也能成為「永續資產」
(HOYA BIT創辦人彭云嫻提出「碳排塑身計畫」,讓虛擬資產成為真正的永續資產,並將 ESG 概念帶入區塊鏈產業。左起為HOYA BIT創辦人 彭云嫻、亞瑞仕國際驗證董事長 陳勁宇。)
今年,所有上市櫃公司都迎來 ESG 挑戰,必須提交永續報告書,而台灣加密貨幣交易所 HOYA BIT 超前部署,率先通過 ISO 14064-1(組織層級溫室氣體盤查)及 ISO 14067(產品碳足跡盤查)雙認證,成為全球交易所首例,為虛擬通貨業者樹立全新標竿。
台灣加密貨幣交易所 HOYA BIT 創辦人彭云嫻分享永續使命:「我們發現,傳統金融機構已經在進行碳盤查、碳中和計畫,而加密貨幣領域卻鮮少有人談論這件事。這不只是市場趨勢,更是一場關於未來的選擇:我們可以忽視它,繼續被標籤為「污染者」;也可以正視它,成為改變的起點。」
彭云嫻提出「碳排塑身計畫」,希望讓虛擬資產成為真正的永續資產,並將 ESG 概念帶入區塊鏈產業。有了彭云嫻這位「提倡者」,攜手 HOYA BIT 事業發展處處長林逸騏、副理劉香君衝鋒陷陣,親自考取 ISO 14064-1 內部查證員認證,確保 HOYA BIT 時時符合國際標準,並推動永續行動。
認識台灣加密貨幣交易所 HOYA BIT
https://tw.hoyabit.com/bible2025
零經驗台幣合法交易 - HOYA BIT 加密貨幣交易所
HOYA BIT創辦人彭云嫻攜手員工考取 ISO 14064-1 內部查證員認證,確保 HOYA BIT 時時符合國際標準。左起為HOYA BIT 事業發展處副理 劉香君、HOYA BIT創辦人 彭云嫻、亞瑞仕國際驗證董事長 陳勁宇、HOYA BIT 事業發展處長 林逸騏。(HOYA BIT提供)
挖一顆比特幣要付出多少環境代價?揭秘為人詬病的「高耗能問題」
比特幣(Bitcoin,加密貨幣之王)挖礦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問題,一直是各國政府與環保團體關注的焦點。數據分析機構 Forex Suggest 研究報告指出,2022 年比特幣碳排放量高達 8,630 萬噸,年增 52%,相當於需要種植 4.32 億棵樹才能抵消;此外,單單挖出一顆比特幣,所需的電力便足以供應一個美國家庭長達 13 年。
HOYA BIT 交易所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決定採取行動,領先台灣交易所計畫採購「綠色比特幣」作為儲備資產,相較傳統比特幣,碳排放量及能源污染大幅下降。透過這樣的方式,HOYA BIT 不僅降低自身交易所的碳足跡,也讓投資人能夠參與更環保的加密貨幣生態,未來證券商、合作廠商向 HOYA BIT 購買綠色比特幣時,可以確實計算碳排量,儲備資產的同時也能落實永續、響應社會。
HOYA BIT Go Green!從交易所自身做起
除了購買綠色比特幣,HOYA BIT 在公司營運層面也積極落實 ESG 概念。「我們選擇進駐 LEED 黃金級認證的富邦 A25 辦公室,打造低碳排放的工作環境。未來,HOYA BIT 計畫讓所有在平台上交易的證券商與金融機構,都能計算並優化自身的碳排放量,進一步推動區塊鏈產業的綠色轉型。」台灣加密貨幣交易所 HOYA BIT 創辦人彭云嫻分享,這棟指標性的金融大樓不僅象徵 HOYA BIT 對於用戶資產安全性的重視及嚴謹的經營態度,更是從自身開始做起,帶領員工一同落實永續。
虛實整合 讓加密貨幣成為真正的「永續資產 」
台灣加密貨幣交易所 HOYA BIT 超前部署,率先通過 ISO 14064-1(組織層級溫室氣體盤查)及 ISO 14067(產品碳足跡盤查)雙認證,成為全球交易所首例。(HOYA BIT提供)
HOYA BIT 不僅通過 ISO 雙認證,更成為加密貨幣產業的綠色倡導者。透過這次的 ESG 佈局,HOYA BIT 將影響力擴展到整個生態系統,從比特幣挖礦、交易,到企業使用加密貨幣資產,都能實現更環保的選擇。「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全球第一間綠色交易所,讓虛擬資產真正具備永續價值」,HOYA BIT 創辦人彭云嫻表示,「當所有人都開始思考 ESG 在區塊鏈的可能性時,我們已經做好準備,為產業開創一條新的道路。」
這條路並不好走,作為全球第一家同時通過 ISO 14064-1 與 14067 認證的加密貨幣交易所,HOYA BIT 在推動過程中面臨不少挑戰。例如,如何收集準確的碳排放數據、如何建立符合 ESG 標準的交易機制,都是前所未有的難題,然而,HOYA BIT 仍堅持邁向碳中和,並希望未來所有進入交易所的資產,都能實現零碳排放,讓區塊鏈產業不再是高耗能的代名詞,而是永續金融的新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