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政策轉向 學者:新共識不能等中長期調整



中國在9月下旬起祭出超預期的經濟提振措施,經濟學者劉元春指出,這次政策重大轉向首先是因為第2、3季經濟成長率不達標,且先前的措施未達預期效果;新的共識是,中國經濟短期要穩定,就不能只是等待中長期的結構調整。

9月24日起,中國財金部門針對房市和股市提出大力度刺激措施,包括降銀行準備金率、降房貸利息、提出為股市增加資金的貨幣工具等;26日又有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政策「背書」並強調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此後財政部長藍佛安也表示「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與赤字空間」。而在這之前,中國的救經濟政策被認為是「擠牙膏」式的,力度不足且時機滯後。

陸媒「華爾街見聞」昨天報導,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18日在2024年慧眼中國環球論壇上,解讀此次重大政策轉向的原因以及政策的邏輯。

他說,中國經濟出現了一系列「新問題」,首先是第2季和第3季的GDP成長不達標,以及去年開始推出的政策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尤其是今年5月針對房地產的「517新政」。這套政策一度被稱為「史詩級」,也沒能減緩房市走下坡的情況。此外,地方政府還出現「給了錢卻用不動」的現象。

劉元春指出,政策轉向的背後還有「新共識」,也就是把房地產與資本市場的穩定從中長期布局定位,全面向短期進行定位。

他說,因為從2021年以來,大家已經意識到這一輪房地產調整不是簡單的調整;從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和證監會主席吳清的話也可以看出,穩地產、穩股市對於穩信心是至關重要的變量,而穩信心是穩短期需求的一個前提,「這個邏輯很清晰。」加上美國聯準會9月降息打開政策空間,因此有了大力度的政策調整。

至於官方9月下旬針對股市提出的救市措施,劉元春認為是為中國資本市場構建了一個可見的底部,「這個底部就是不允許普遍性、持續性的出現破凈(跌破淨值)現象」。

他說,在9月25號之前,中國5000多家上市公司,接近800家上市公司是破凈,也就是總市值低於它的凈資產,其中有近100家公司,即使股息率、分紅率超過5%仍然破淨,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定價出現了系統性的扭曲。需要透過央行入市糾正,譬如鼓勵大股東進行回購,同時鼓勵符合條件的機構者進行股票增持。

劉元春認為,當前一攬子方案是一個雞尾酒式的組合模式,有短期擴需求的方案,也有改革方案,這不是「放點水」刺激,而是想從行為模式、激勵體系上有根本性的改變。包括要改變目前地方發動機熄火的狀況,也暗含了未來的一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