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冷 專家:超量發行國債為有效因應手段



中國COVID-19疫後經濟待復甦,經濟學家認為,超量發行國債透過轉移支付機制補貼居民收入、提高社會保險(社保)水準、刺激消費等,這是目前因應經濟預期偏弱最有效手段。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其微信公眾號撰文表示,中國改革開放後長期採取投資帶動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奠基於基礎建設與工業發展,低人力成本有很大優勢;到了後期,由於勞動生產率成長速度放緩,投入產出比明顯下降。

李迅雷提到,中國從2011年開始出現產能過剩問題,由於長期需求不足、供給過剩,使得投資、消費兩端都存在意願不足問題;一再地、反覆地憑「擴大內需」名義拉動投資,未能達到改善「預期轉弱」、「預期偏弱」等問題。

「有必要分清哪些是淺層風險,哪些是底層風險,不能為了破滅一個風險又製造出一個風險」,李迅雷說,因應目前經濟待振問題,官方應該評估各種風險,找出其中原因,採取針對性措施,不是反覆地用「穩增長」、「穩投資」政策應對。

李迅雷指出,中國房地產業步入長期下滑階段,金融收縮成了「順理成章」的狀況,目前各個問題主因仍是指向房地產業,建築業率先被衝擊;長期產能過剩問題在遇到經濟成長放緩、消費者信心不足的環境時更加地被凸顯出來。

李迅雷認為,目前透過超量發行國債來補貼居民收入、提高社保水準、刺激消費等,這些作法是現在應對預期偏弱、經濟收縮的最有效手段,可以先遏制經濟收縮下的乘數效應,減緩通貨緊縮風險。

李迅雷強調,若欲根治結構失衡的底層風險,仍然需要透過改革推動國民收入分配的結構優化;目前應先遏制經濟收縮下的乘數效應,紓解通貨緊縮風險。

多家國際投行日前對外發布訊息,調降中國2024年經濟成長率預測數據,高盛將預測從4.9%降至4.7%、花旗將預測從4.8%降至4.7%;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年初設定全年經濟成長目標為5%左右,達成這一目標恐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