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會客室》閱讀新聞和評論,清晨之樂





印刷和數位媒體其實是醞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風景」的樞紐,是人與人進行知性和感性交流的媒介和平台。一日之計在於晨,讓晨間閱讀打開每天的知識和幸福之窗吧!(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

人生百味,而清晨的味道最清新、和昫和活力四射。坐在窗前,泡杯好茶,靜靜翻閱報紙,或滑滑手機,進入社群媒體,眼觀星球大小事,目測新聞千里眼,手觸紙張柔靭度,指尖滑過螢幕面,耳聽翻頁溫柔聲,幸福的感覺自然地流滿全身。

閱讀,人間幸福的風景

閱讀新聞、副刊、專欄和評論是每天例行的知識嚮宴,日積月累則讓人心靈成長。國際版,讓人知曉時事;社會版,讓人體察疾苦;影劇版,讓人欣喜歡樂;體育版,讓人充滿動感;民意版,讓人公平正義;社論,讓人思緒清楚;副刊,讓人回憶幸福。而社群媒體則特別在名家專欄上展現它多元的風貌,讓人可從不同的專業角度探索時事和公共議題,增長現代公民素養。每天,不經意地在紙張和螢幕的字裡行間、圖像插畫,感受心靈的悸動和喜悅。

如果說全台最美的風景在人;那麼,全台最有温度的情境應該是大大小小圖書館的讀報區了。在那獨立的空間裡,男女老少悠閒地翻閱報紙。台灣的報紙很有人情味,數十年不調價,每份十塊錢,恐怕是超商裡唯一低過十元的物品了。它傳播的知識、經驗和智慧的含量堪稱信價比最高的。更貼心的是,它還特別的讀者導向,男女老少在同一份報紙的九大張中都可以找到各自喜歡的内容。社群媒體近幾年也隨著通訊網路的普及在台灣快速地發展,因為,它能主動鎖定每人喜愛的主題,又方便串聯相關的參考資訊,成為大家閱讀新聞和專欄的另一選擇。



紙本、螢幕,各有所長

隨著通訊科技的發達,電子刊物已是難以逆轉的趨勢,紙本閱讀仍有它無可取代的好處。全球股市首富巴菲特每天都有清晨讀報的習慣。本人認識的企業家、政務官和知名學者也普遍保有這種嗜好。他們已經很會滑iPad 了,但認為翻閱報紙,視野寬敞、手感纸張溫度,充滿温馨的記憶。然而,手機是現代每人生活和工作都不可或缺的隨身物了,滑新聞和滑專欄也自然成為許多人的習慣了。地鐵上人們的動作是其中的縮影。

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閱讀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動態的感知交流,需要在不同而訊息間建立連結,並加以創造意義,涉及大腦不同區域的高度複雜的運作。紙本閱讀尤其需要大腦利用視覺皮層理解文字、頂葉處理空間注意,以及額葉參與決策和解決問題。螢幕閱讀雖然影音多元,較低頻段的頻譜功率卻可能導致較低的注意力、理解力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反而產生「螢幕自卑」的缺陷。所以,大家的閱讀習慣應該維持紙本和螢幕閱讀平衡並行,才是好習慣。

知性、感性,喜悅交流

奧運舉重金牌得主陳玟卉說:「閱讀讓我舉起夢想」。印刷和數位媒體其實是醞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風景」的樞紐,也是人與人進行知性和感性交流的媒介和平台。一日之計在於晨,讓晨間閱讀打開每天的知識和幸福之窗吧!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現任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台科大酷點校園董事長,曾任跨國企業公共事務主管,先後在台灣科技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教授IMBA/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