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協商總統國情報告 朝野歷經3.5小時激辯無共識


立法院長韓國瑜昨日召集國民黨、民眾黨及民進黨,就國民黨、民眾黨提案邀請準總統賴清德至立法院進行國情報告一事進行朝野協商。自當天下午2點至5點27分,歷時約3.5小時,三方就此議題展開激辯,各持己見,協商三個半小時,僅就技術層面達成共識,但就總統回答方式依然卡關,韓國瑜裁示本周四繼續協商。



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表示,過去總統皆於國民大會進行國情報告並備詢,讓國家發展方向更加明確,且國代得以反映民意。修憲後總統未曾至立法院國情報告,國民黨團提案,正是希望藉此讓總統向國人說明施政方針,並接受立委提問,以利國家發展。國民黨團書記長洪孟楷亦指出,總統主理國家大政方向,應先行國情報告,再由行政院長做施政報告,若行政院長先來,反而顯得不妥。國民黨團對總統備詢方式持開放態度。



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則主張,依憲法增修條文規定邀請總統國情報告,正是建立良好憲政慣例的關鍵時機。程序形式部分,民眾黨團亦抱持開放心態,可依總統來訪時間點及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相關規定辦理。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則認為,總統國情報告歷來為政治攻防議題。他舉例前總統陳水扁及馬英九欲至立法院國情報告,皆遭在野黨杯葛,主要在於即問即答的爭議。他強調,民進黨團支持總統至立法院國情報告,但變相即問即答恕難同意,質詢總統有違憲政體制精神。



經朝野激辯後,最終由立法院長韓國瑜裁示,總統於國情報告後,將由各黨團依比例推派代表發言,每人6分鐘。發言人數民進黨、國民黨各9人,民眾黨2人;發言順序為民眾黨、民進黨、國民黨。至於總統答覆方式,則將於週四再行協商。



對此,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分析,總統國情報告攸關政黨互動及憲政體制,朝野應以開放、務實態度協商,在符合憲政精神下,讓總統向國會及國人清楚說明國家發展方向,凝聚共識向前邁進。



網友「柯粉無悔」則於PTT發文表示,「備詢問題有待討論,但總統向立院國情報告本就天經地義,是踏實憲政的表現」、也有網友表示,「總統國情報告有其必要,但報告形式及備詢規範應有明確規範,以維持行政立法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