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積電主管:儒家文化讓亞洲握有晶片製造優勢


前台積電研發處長、目前任教於台灣大學重點科技研究學院的楊光磊說,優秀工程師和有紀律的工作文化是亞洲在先進半導體製造上的兩大優勢,但不能把重要人力資源視為理所當然。

國立台灣大學重點科技研究學院客座教授楊光磊接受「日經亞洲」(Nikkei Asia)訪問時說:「對於任何想發展自有半導體供應鏈的國家來說,人是最關鍵的因素…半導體製造最難的地方在於它有超過1500個生產步驟,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精確測量、人類智慧、經驗和知識,才能把事做對。」

楊光磊曾為美國、新加坡、台灣、中國晶片商工作,包括惠普(HP)、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和台積電。他也曾是中國最大晶片商中芯國際的獨立董事,並獲英特爾(Intel)聘為顧問協助製造事宜。

楊光磊在晶片業數十年來的觀察令他深信,亞洲的「儒家文化」與現代晶片製造可完美契合。

他說:「製造晶片包含複雜流程,每一步都必須做對。有關這些事要怎麼做,並不適合大量爭論和辯論。多數時候需要高度精密和訓練有素、能嚴格遵守規矩和標準作業流程的人才來做出好的晶片。」

「所以我仍認為,台灣和韓國在發展半導體製造業上是工作文化最完美的兩個地方…需要有這群受過紮實工程訓練的專業人員,需要他們願意遵守命令,願意加班,以便把事做好。」

儒家文化強調尊重長輩和有經驗的導師,以及維護傳統,且注重社會和諧與集體主義,認為眾人的福祉優先於個人利益。

楊光磊說,日本也有類似的工作文化,有助於重建其晶片業。

相較之下,西方文化價值以創意、創新和獨立思考為優先,這些都是打造新產業時不可或缺的能力。

美國在1980年代主導全球半導體製造,但楊光磊說,美國在過去數十年間改變了製造思維,若要奪回優勢,「將需要很多時間,並為晶片製造選擇這樣一種心態」。

他還說,美國若想重拾晶片製造上的優勢,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像1980年代那樣擁抱亞洲文化和具有專門技術的移民。

不過,文化也不是唯一的要素。

多年來,美國的高階科技人才對於進入半導體產業興趣缺缺,部分原因是還有其他高薪科技工作。根據美國人力資源網站Glassdoor資料,半導體生產技術工程師平均年薪約為14.4萬美元(約新台幣463萬元),軟體工程師也有14.5萬美元。

楊光磊說,中國也正處理這個問題,許多頂尖大學畢業生不願加入晶片業,因為「有這麼多能提供更高報酬的其他產業可選,例如金融和網路產業」。

他說:「談到發展自己的晶片業,中國極缺半導體人才。」

第一代全球半導體人才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美國接受培育,這些工程師在美國和新加坡、台灣等亞洲經濟體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楊光磊說,「而中國缺乏第一代晶片人才,之後也沒有很好的智庫或企業來引導並支持產業發展…中國早期完全仰賴在台灣長大(然後在美受教育)的人來建立自己的晶片產業」,例如中芯國際創辦人張汝京和後來的執行長邱慈雲和王寧國。

他說,中國的另一個問題是人員流動率和升遷率很高,「一個年輕人常常在半導體廠只工作一兩年後,未受適當訓練就從一個職位跳到另一個職位,因為中國每年有那麼多新廠成立。這導致人才環境的基礎很不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