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貿易依存度降 創下10年來新低


台灣去年對中國(含香港)貿易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28.57%,創下10年來新低,背後原因包括中美貿易戰、中國勞力成本飆升等,在台灣貿易舞台上,中國角色逐漸成為非「必要條件」。

兩岸貿易依存度呈現下滑態勢。財政部進出口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去年對中國(含香港)貿易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28.57%,創下10年來新低;2022年為29.90%,低於3成。

時間軸拉推過往10年,台灣對中國(含香港)貿易總額於對外貿易總額占比在2015至2021年期間連續數年高於3成,2017年、2018年分別為31.69%、31.21%;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間、2020年達34.25%,隔年降為32.97%。

對中國投資件數、金額也有下降趨勢。經濟部投資審議司統計資料顯示,去年核准對中國投資件數328件,年減率11.83%;核准投(增)資金額計新台幣911億457萬元,為2002年以來新低,年減39.83%。

對中國投資金額從2002年起持續處在高於對外投資金額狀態,對中國投資占整體對外投資比重於2010年一度高達84%;2016年起浮現下降態勢,去年對中國投資占整體對外投資比重降為11%。

學者、專家對中央社剖析,過去10年兩岸貿易依存度漸降、對中國投資金額下滑等趨勢與台商轉赴東南亞等國家布局有很大關聯,影響作出「轉赴」決定的背後原因包括中國勞動成本激增、中美貿易戰、COVID-19疫情衝擊。

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表示,兩岸貿易轉折點率先落在2014年,中國經濟發展邁入「新常態」,有一連串經濟結構調整,導致原先看好便宜勞力、廉價土地的台商經營成本增加,於是逐漸轉往東南亞國家布局。

張弘遠提到,2018年發生中美貿易戰,助長台商轉往新的投資基地,彼時也有大量資本回流、投資台灣;COVID-19疫情間,中國實施嚴苛防疫作為,再加強台商離開中國念頭。從2014至2024年,呈現台灣資本生產漸與中國脫離結果。

「對於中國的直接投資,短時間內不會出現明顯增加了」,張弘遠認為,兩岸關係不確定性影響了直接投入當地生產的信心;中國產業也有了排他性,優先考慮扶持本土品牌,不再將最好的條件留給外資,為了接軌國際貿易規則,釋出經貿特殊性給台資的空間也在縮小。

張弘遠指出,「去中國化」讓兩岸市場逐漸脫離,執政黨將資本從海外拉回台灣,投注高科技產業大量資源,再透過資本市場將經濟成果分享出去,不夠地方以提高基本工資、社福政策去彌補。在這樣的框架下,中國角色轉為補充性質,對於台灣經濟來說,可以是「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

「中共期待拉緊兩岸經貿連結、推動統一」,張弘遠說,對於台灣人來說,若是賺錢需要改變社會價值文化,只能說「辦不到」。台灣需要的是「被承認、被尊重」,中國一再地拿經濟做為對台武器,結果是經貿「紅利」反被視作威脅、惹來反感。

張弘遠坦言,這樣的結果或將為中國帶來民族挫折感,可能給武統派空間。

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陳松興表示,台商過去青睞中國低廉勞動力、便宜土地等生產要素;伴隨工資上漲、廠房土地成本揚升、環保要求趨嚴等改變,中國原有優勢不再,加工出口業廠商必須尋求其他市場。

陳松興指出,中共這些年宣揚「中國夢」、「中國製造」,表明挑戰西方主導的戰後秩序,友好俄羅斯、北韓等極權國家;加上川普(Donald Trump)帶動貿易戰,美中走向對抗態勢,國際政治愈來愈有「新冷戰」味道,這些都牽動著台商布局。

「COVID-19疫情更加凸顯了供應鏈的不安全」,陳松興說,中美貿易戰後,全球供應鏈加速從長鏈轉向短鏈,疫情發生凸顯了供應鏈集中於中國的不安全。台商在全球供應鏈位置跟著上游歐美大廠走,於是有了China Plus One策略,供應鏈轉往東南亞國家,對中國投資逐漸下滑。

陳松興提到,中國對內實施「國家安全化」,中共涉入產業、企業情況愈來愈嚴重,「國進民退」是主調;在中國投資也必須做出技術移轉承諾,這樣的要求對於美商來講尤其敏感,所以可看到疫後一波波外資撤離。對於台商來說,基本上不再投入新投資,在中國既有生產線則是繼續運作。

陳松興表示,全球供應鏈有分道揚鑣趨勢,一個是歐美主導的,另一個是中國主導紅色供應鏈,隸屬歐美供應鏈的台商勢必得繼續做轉移。國際地緣政治恐在新冷戰邊緣,或可能已在新冷戰裡面,台商在中國投資必須有更多警惕。

全球工業總會大陸處長黃健群表示,中國投資環境改變也導致其勞力密集型產業往中西部或東南亞國家轉移,這個跡象在2008年、2009年就可觀察到。1990年代前往中國投資設廠的台商多為家具、紡織等勞力密集型,用工成本增加是所有廠商共同遇到的考驗。

黃健群剖析,美中貿易戰導致台商將部分產能轉移到台灣、墨西哥、東歐等國家。疫情嚴苛封控、過度產業監管等政策不確定性,導致台商、日商、韓商都處於困惑狀態;基於China Plus One策略,倘若廠商未在中國以外地方有產能,恐將不被品牌商列入下訂單考慮名單。

黃健群強調,供應鏈移轉是「ing」進行式,企業由於政策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持續前往中國以外地點布局避險。去年G7拋出對中國「去風險化」(de-risk),China Plus One策略的實踐將更強,先前疫情3年困住了許多作業,推估供應鏈移轉在今年、明年會有更為明顯趨勢。